Main content start

Contributed Articles

Back

Let It Go:藝術及創意親職教育

23 JAN 2020

香港家長十分著重子女的教育,為怕子女錯過幼年的黃金學習機會,會替子女報讀多種課程,讓他們學習不同的技能和知識,透過全方位的學習體驗建立思維模式、尋找自我,進而實現自我價值。現時流行的學習模式和課程,包括兒童主導、遊戲學習和STEAM等,均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就是創意教育。

 

在創意教育中,藝術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藝術創作的本意是讓孩子通過五感學習知識、認識環境,並以非文字的方式表達思想和情感。創作過程中,孩子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以獨一無二的方式表現自我。

 

然而,不少家長在創作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妨礙了孩子的創意發展,局限了他們創作的可能性。試想像這個情境 ── 你在繪畫班教室外等孩子下課,時間到了,教室的門打開,你的孩子滿面顏料地跑到你跟前,給你遞上一幅畫了幾堂課的畫作。你期望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畫出不錯的作品,甚至希望能帶上這作品參加小學面試。可是你看到畫紙上只有幾個粉紅色圓形,一些黑色點點和線條,加上一些紅色的橢圓形;你困惑地嘗試「參透」其內容…… 這時候,繪畫班老師從教室裡走出來跟你說:「小朋友畫的是你們一家人去燒烤呢!」然後對孩子說:「來,告訴大家哪個是媽媽喔!」孩子用手指著一個粉紅色圓形,上面有些不規則的圖案,可能是眼和口,而教你最吃驚的是,這個粉紅色圓形上方竟沒有任何黑色。

相信大部份人在這個情況下都會有幾分錯愕,甚至會要求老師教導孩子畫出寫實易懂、圖案清晰的作品。可是,你有否想過,這樣反而會阻礙孩子的創意發展?

 

小孩生來就有創意,若老師按家長的要求替孩子繪畫,會讓孩子在創作中受到限制,不能發揮自己本有的能力。久而久之,在這樣的規範中,孩子就會變得較難運用自己的創造力。

 

如遇上述情況,成年人應該學會接納孩子,欣賞他的作品。家長可以先描述作品中所看到的內容,與孩子對話,讓他細說出作品的種種。要知道當孩子對外界未有足夠的認知時,是難以畫出具體的人和物的。家長的鼓勵,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讓他們知道創作中沒有對錯,不用畫出「正確」的圖案。此外,嘗試容許小朋友創作時在身上沾上顏料,不必過份要求他們避免弄髒衣服,免得孩子因此而害怕,不敢投入創作中。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成才,在社會中獨當一面。在用心栽培子女的同時,家長必須考慮孩子成長中無限的可能性,也要清楚小朋友的能力,不能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評估他們的表現。為了孩子的成長和創意發展,成年人有時真的要學懂let it go。

 

撰文:黃怡連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幼兒及基礎教育部講師)

 

(原刊於今日校園,2020年1月)

Prev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