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發佈首個大型「香港中小學生的自然連結感」調查結果
2025年09月22日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環境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多年來積極推動環境教育與相關研究,持續探索自然連結感(Nature connectedness)對學生身心發展及可持續行為的影響。研究中心於2024年6月至2025年2月期間,與澳洲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合作,開展了香港首個大型「香港中小學生的自然連結感」調查,旨在深入了解本地學童的自然連結感及其接觸大自然的現況。
自然連結感是指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情感與認知關係。研究顯示,兒童與自然建立連結,有助促進心理健康,培養同理心,並加強他們對環境的責任感與可持續行為。
超過五成受訪學生平均每日使用電子產品達四小時或以上 綠色環境不夠「觸手可及」?
本次調查共涵蓋超過2,300名年齡介乎八至18歲的本地中小學生,當中小學生佔25.6%,中學生佔74.4%。結果顯示,超過五成受訪學生平均每日使用電子產品達四小時或以上,反映數碼生活在本港學生群體中日益普及。另一方面,近七成學生每月至少到訪市區綠色環境(如市區公園等)一次或以上;相對地,近八成學生每年到訪郊外綠色環境(如郊野公園或登山徑)次數僅為一至兩次或更少(圖一)。此差異突顯市區自然空間因方便程度及「觸手可及」的特質,在促進學生與自然的連結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政策方面,可探討擴展市區公園、綠色走廊及口袋花園等「觸手可及」的自然空間,並推動校園綠化設施,讓綠意融入社區日常。教育方面,則可推行定期自然考察、戶外學習活動及教師培訓,讓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建立與自然的連結。透過城市設計與教育實踐的雙軌推動,將有助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有效提升環境意識、幸福感與身心健康,從而達到「健康環境,健康人生」的可持續願景。
香港學生的自然連結感較西方國家低 女生較男生高
受訪學生的平均自然連結感得分為3.7分(滿分5分),小學生平均得分為3.9分,略高於中學生的3.6分;整體而言,女學生(3.74分)得分稍高於男學生(3.6分)。這些結果顯示,學生的自然連結感雖不屬於明顯偏低水平,但相較部分西方同齡群體的研究結果,本地學生的自然連結感仍顯不足。此結果或與高度城市化及數碼化的生活環境,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觸自然景觀與參與戶外活動的機會相對有限等因素有關,學生與自然的情感連結仍有進一步深化的空間。研究中心過往的研究亦指出,童年時期與本地野生動物的親身互動經驗,有助於培養兒童對生物多樣性的正面態度。此外,根據以往研究,自然連結感與人類幸福感呈顯正向關係 ── 具備較高自然連結感的人更傾向實踐環保行為,如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等,有助於推動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總括而言,提升學生的自然連結感不僅能促進身心健康,更能培養他們成為具備環保責任感與可持續思維的未來公民。
逾半學生因戶外活動感到開心 研究倡以「自然為本」推動環境教育新方向
本調查亦顯示,逾半數學生表示到戶外令他們感到開心(圖二)。研究中心主管及團隊負責人劉信信博士指出:「自然連結感有助提升學童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然而,在高度城市化及數碼化的生活環境中,學生接觸自然的機會有限,加上人工智能(AI)等科技產品迅速滲透校園與家庭生活,進一步壓縮了他們戶外探索與親近自然的空間。這反映教育界有必要重新平衡科技與自然的角色,積極推動培養自然連結感相關的環境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智慧學習之餘,重拾對自然的感知與關懷。」參與該項研究的蒙納士大學Alan Reid教授補充道:「今年適逢是聯合國為全球環境教育訂立《貝爾格萊德憲章》(《憲章》)的50周年,我們的研究亦呼應了《憲章》的主旨,指出香港學生在數碼生活方式與親近自然之間面對日益加劇的壓力。『經驗的消失』── 即下一代與自然之間逐漸疏離的現象 ── 是可透過校內外全面的環境教育來應對的;而研究中心一直走在這項使命的最前線,積極推動以實證為本、自然為本的環境教育,協助香港新一代重新連結自然。」
有見學生自然連結感尚待提升,研究中心自2024年11月起推出全港環境教育推廣計劃,首階段活動共吸引逾850位學生參與,反應熱烈。計劃旨在透過欣賞和認識本地自然生態以及動植物多樣性,培養學生對自然的興趣與關懷,並加強他們與自然的情感連結。活動包括一系列環境教育工作坊,如「親親大自然 ── 認識香港的哺乳類動物」、「濕地與氣候變化」和「探索大自然療癒力」等。內容融合觀察、體驗與討論,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探索自然的價值與意義。中心亦藉此向學生分享大自然在緩解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並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多親近大自然,提升幸福感,推動以「自然為本」的環境教育。
劉博士及其團隊致力持續提升研究,探討學生的自然連結感如何影響他們的氣候行動意識,以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浸大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鍾志杰教授表示:「『環境、健康與可持續未來』一直都是本院重點發展的研究領域之一,是次研究結果不僅有助培養具備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思維的下一代公民,亦為本地環境教育提供嶄新視角與策略。」劉博士亦期望,研究能促進社會各界對學童與自然關係的全面認識,並推動融合「自然為本」的教育策略,讓環境教育在香港教育體系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研究中心最新研究已刊登於《生物保育》(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研究論文全文請參閱:
Lau, S.S.S., Choi, R.P.W. & Reid, A. (2025) How nature experience and nature connectedness matter to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biodiversit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312, 111493. https://doi.org/10.1016/j.biocon.2025.11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