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主要內容

電子通訊

上一頁

2025年7月份通訊

2025年07月30日


虛擬交流高峰論壇 探討高等教育路向
培育互聯世界未來領袖

 

在全球一體化下,學生不僅要學習學術知識,也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建立「全球公民」意識,增強自身競爭力。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SCE)旗下的虛擬交流中心(Virtual Exchange Centre,簡稱VEC)及研究事務處(Research Management Office,簡稱RMO)舉辦了環球虛擬交流高峰論壇2025(Global Virtual Exchange Summit 2025),作為50周年院慶活動之一,探討如何培育互聯世界的未來領袖。今期SCE Friends請來VEC負責講師袁慧儀女士(Anna)講解舉辦論壇的目的,以及直擊論壇現場,報道與會學者對如何培育未來領袖的看法。

 

 

論壇提供交流平台 促進國際虛擬教育研究

鍾志杰教授致辭,為一連兩天的論壇揭開序幕,並代表學院歡迎
開幕典禮主講嘉賓Osman Bakar教授。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副院長李南玉博士感謝Sarah McDonald教授擔任
開幕典禮主講嘉賓。

一連兩天的環球虛擬交流高峰論壇採用線上線下混合模式同步進行,吸引了來自52個國家及地區共937名學者、行政人員及業界專業人士註冊參加,展現出高度的國際參與度;論壇更邀請了超過147位來自30多個國家的知名學者及專家擔任演講嘉賓。

 

被問及VEC與RMO舉辦論壇的初衷,Anna表示,學院希望透過論壇為國際虛擬教育研究提供交流平台,促進跨文化及跨學科的深度對話,推動創新研究成果與多方協作的解決方案,共同應對21世紀瞬息萬變的全球挑戰與機遇。論壇聚焦影響教育、產業發展及全球參與的關鍵議題,期望激發多元且具啟發性的討論,提供務實且前瞻的見解,助力培育具備國際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未來領袖和全球公民。

 

院長鍾志杰教授在論壇開幕典禮的致辭,便點出虛擬交流的重要性。他指虛擬交流已成為促進包容、優質教育和有意義的跨文化交流的必要工具,而近期全球性挑戰帶來的教訓,凸顯了打破地域和社會壁壘、連接全球學習者、教育者和研究人員的重要性。他認為,虛擬交流不僅可以提升數碼素養,更賦能參與者應對可持續性、健康和社會公平等關鍵議題,從而培養全球公民意識。「透過虛擬聯繫,我們培養出知識淵博又富社會責任感的畢業生,為複雜而全球化的社會作出貢獻。」

 

 

未來領袖須具備前瞻視野 建立全球公民意識

要培養具備前瞻視野與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未來領袖,究竟高等教育界應該從哪些方向着手?Anna 指出,今年論壇以「賦能互聯世界的未來領袖」為主題,聚焦五大議題探索方向,包括︰

  1. 優質跨文化教育,培育具備未來就業能力的畢業生;
  2. 未來領袖的數碼能力與人工智能素養;
  3. 從教學中建立全球公民意識 ;
  4. 虛擬交流促進公共衞生參與及可持續行動;
  5. 新世代跨文化產業參與。

 

 

掌數碼及跨文化技能 塑造精神使命感與道德責任感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研究事務處總監劉信信博士(右)及
虛擬交流中心Anna(左),與遠道而來的池田佳子教授(中)
合照留念。

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International Islamic University Malaysia)校長Osman Bakar教授擔任開幕典禮主講嘉賓之一,從精神和文化兩方面,分享他對在互聯世界中賦能未來領袖的看法。他強調,賦能未來領袖的意義不僅在於數碼和跨文化技能的培養,還必須注重塑造精神使命感與道德責任感,並進一步指出,「高等教育通過整合國際化線上協作學習(COIL),能培養以正義、信任與道德義務為根基的遠見領袖。」

 

另一位開幕典禮主講嘉賓、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副校長Sarah McDonald教授則從文化素養出發,提出重新思考高等教育中的全球學習,「高等教育若要真正為畢業生準備好迎接日益複雜的互聯世界,必須提供超越傳統的學生交流計劃,將全球學習重新構想為變革性、全院校的承諾」。她強調,透過將跨文化理解、數碼流暢度與全球視野融入課程及學生整體體驗,才能賦予學生成為具備適應力和文化素養的領袖。

 

 

歐日專家倡高等教育界 推動加強課程針對性

英國格羅斯特郡大學(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高級講師
Alex Masardo博士在論壇上分享他的見解,參與者均積極投入
專題演講環節。

 

論壇期間,RMO主持了兩場研討會,主題分別為「連結環境、健康與可持續性解決方案」及「關於環境、健康和可持續性的批判性對話」,滙集國際頂尖學者,作出深入探討。論壇亦舉行了多場專題演講環節,與會者積極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見解。歐洲國際教育聯盟(EAIE)副主席Tayyeb Shah 指出,加強課程的跨文化內容,以及推動虛擬國際化活動,被視為高等教育機構未來3至5年內必須更積極推動的優先事項,以達成國際化目標。日本關西大學全球教育創新推動機構副總監池田佳子教授認為,現時個人就業不僅依賴技術專長,更須具備以人為本的數碼能力。「教育者如何設計出培養虛擬互動能力、數碼同理心及團隊合作的課程,對培訓未來領袖尤其重要,這些技能會被全球僱主高度重視。」

 

 

虛擬交流中心簡介

虛擬交流中心(Virtual Exchange Centre)於2022年投入服務,當時面對全球疫情衝擊,不受地域及防疫規限的虛擬交流活動因而蓬勃發展。SCE為突破地域界限及進一步加強與海外教育機構的聯繫,便成立VEC ,積極為學生提供線上學術交流。

 

網上國際交流是隨着網絡通訊技術發展而興起的一種高效教學和學習方法。Anna指,VEC主要提供三種虛擬交流模式,當中國際化線上協作學習(COIL)是為期四周或以上的學術協作,學生與海外同學共同完成專題項目並獲得評分。 Pre-COIL(國際化線上協作學習預備)為初步訓練模式,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跨國學習方式,為正式的COIL課程作準備。課外虛擬交流活動則透過線上講座、研討會及論壇,與國際學生促進交流。

 

目前VEC平台已與24個國家的大學團隊合作,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研討會和論壇,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研究事務處簡介

為系統化推進科研發展,SCE於2022年7月成立研究事務處(Research Management Office),為教學人員打造全方位的支援平台。

 

RMO目前專注三大研究領域,包括「環境與健康」、「教育與教學」及「數據分析與AI」,同時積極推動跨學科合作。「最新兩個AI研究項目,團隊由人文及語言學、社會科學、哲學、科學及護理學的教師和學生組成。項目分別探討AI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研究AI對社交互動與情感連結的影響。」

 

RMO成立至今,已成功獲得研究資助局(RGC)撥款超過1,300萬港元,並相繼設立「跨學科學術研究中心」及「環境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RMO累計獲取各界研究資金總額逾4,500萬港元,構建起可持續的學術生態系統。



考考你有獎遊戲

參加方法及條款:

  1. 請前往SCE之FacebookInstagram專頁。
  2. 到2025年7月24日之帖文中提供的連結回答問題,完成遊戲步驟,並填寫個人資料。(答案須於所示網頁完成登記方為有效,Facebook或Instagram留言不計算在內。)
  3. 本學院將選出10位回答正確答案以及最特別的課程及原因的參加者,各可獲得HK$50咖啡禮券乙張。學院之現職職員不能參加。
  4. 得獎結果將於2025年8月8日或之前於【7月有獎遊戲🎁:「詭」轉迷宮】一帖公佈。本活動與Facebook沒有任何關連,當中並沒有得到Facebook任何方式的贊助、支持或管理。
  5. 參與者須同意完全放棄對 Facebook 追究責任的權利。
  6. 學院不會將此途徑收集得來的個人資料作推廣之用。如因Facebook系統問題導致資料遺失或混亂,學院將以上述網址紀錄為準。
  7. 獎品會被安排盡快寄出,如有延誤,敬請見諒。本學院對因此而引致之任何損失概不負責。
  8. 如有任何爭議,學院保留最終決定權。

 

感謝大家踴躍參加【6月有獎遊戲🎁:神秘精選課程拼盤】! 恭喜以下的得獎者:

 

  1. Anna Cheng
  2. Ha Lam
  3. Kaho Chan
  4. Ly Nonstopeating
  5. Mandy Lee
  6. May Ng
  7. Peter Wong
  8. Savina Yi
  9. Soi Li
  10. 李珮鈴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