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主要內容

專家撰文

上一頁

創意是美好生活的催化劑

2020年01月22日

創意按字面的意思可解作「創造意念」,它不單是思維上的突破,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更可透過發揮創意有效解決問題。馬雲曾說 : 「過去藝術不能當飯吃,未來不學藝術沒飯吃。」他指出未來30年將是變革的時代,而學習藝術可提升孩子的創造力,讓新一代自小多點體驗及發揮創意,將有助他們與時並進、立足未來。

 

過往特首曾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將香港發展成為「創意之都」,除成立創意教育專責小組,更訂定五年計劃,「創意教育」自此開始備受關注。可惜,隨著時間過去,香港的創意教育仍然未見起色。

 

藝術在創意教育上扮演的角色

藝術表達的內容是無邊無際的,它涉獵的層面很廣,可觸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藝術創作從不強調標準答案,著重思維分析及解難的訓練,讓人在相同的課題上表達不同的觀點。故此,視覺藝術的本質很適合培育創意。創意教育不單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教師與學生雙向式的互動,在教學上以解難為本,著重誘發創新的思維。但創意並非沒有目的地天馬行空,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將創新的意念進一步分析挑選,並將之應用至最有效的層面,這樣創意教育才能別具意義。

 

很多人認為創意是天生的,但創意因子其實人皆有之,而且可以透過訓練發揮出來,但有賴教育工作者提供孕育創意的誘因。有否想過畫可以不繪在畫布上,而繪在人體上?這就是身體彩繪。一塊長長的白布可以如何成就創意?它可以把物件包紮起來,以嶄新的面貌展現於人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包紮藝術。跨科教學也是創意的體現,把藝術與不同的學科結合施教,學生得以體會知識的共通性,進一步運用創意去發掘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微妙關係。總括而言,創意不是要標奇立異,而是探索創作的可能性。在創意的世界中從來沒有「不」,每一個構想都有它的可塑性。

 

香港以考試主導評估ㅤ創意教育難成氣候

香港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多年前曾經進行一項名為「創意思維 ── 畫畫測試」的研究,結果發現香港只排名第六並位列非洲國家之後。香港的社會文化現階段難以培育創意,教育體制趕不上網路時代的創新,目前仍以考試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教育被約束成一連串擁有正確解答的考試,無從說服學生求學不是求分數,難免讓他們一再陷入標準答案的迷思。

現今不少教師對創意也有一定的誤解,他們同樣被迫活在基準的框框,久而久之,認為太有創意、偏離常規是一種行為問題,而很多學校的教學理念亦強調訓練學生的一致性。反觀西方的教育精神,多著重個體的獨立思考,鼓勵分析發問,深明創意教育能平衡孩子左右腦的全人發展,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氣氛才真正有助培育創意的精神。況且21世紀講求多元智能,孩子不但要有傳統的語言溝通及邏輯思考能力,更需要學術以外的藝術渠道表達個人所思所感所想。

 

香港的即食文化也是導致創意窒息的部分原因 ── 創意是需要時間孕育的,我們不能單以一兩個訓練活動便能讓孩子瞬間掌握創意,這只是口號式的舉動,對學生沒有多少實質的幫助。創意成形的初期多是不完美的,我們要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創意成熟,否則它未成形已胎死腹中。此外,學校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鼓勵表達與創新的學習環境,社會大眾也應摒棄功利的心態去迎接創意。

 

互聯網世代讓創意更具吸引力

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方式,讓世界變成一張無形的大網,每個人都遊走於各種多屏之間,讓創意變得更具吸引力,而大數據也讓創意變得更有科學性。互聯網讓資訊快速傳播,傳統生吞強記的智識背誦已沒意思,21世紀的今天已不再是智力競爭的年代。相反,能有創意地分析及應用資訊,尋找資訊間最有利的聯繫並進行創新的應用,才是當今最重要的課題。

 

隨著網路不斷發展,大眾對於創意的重視與理解亦日見提升,但重視創意是否從此便成為普世價值?消費者對創意買單嗎?創意工作者如平面、音樂及影像等各類設計師又是否得到了重視?重視創意又是否帶來了社會制度、風氣、文化甚至教育內容的改變?跨國電腦軟體公司Adobe較早前訪查了英、美、法、德、日五個經濟與創意大國,製作了《Adobe創意價值調查報告》,針對「創意」的相關價值、效益、工作情形等多個層面進行普查。報告分析顯示,從嬰兒潮走過千禧年來到Z世代,創意與設計的價值似乎頗能得到各世界大國的認同 ── 德國與美國有超逾八成的受訪者認為創意對於社會經濟層面有幫助;資方受訪者也同意投資創意能提高生產力,且不論在職場、學校甚至家庭中,創意均得到讚賞;青年受訪者了解到創意是一種關鍵的競爭能力,而參與研究調查的創意工作者也普遍認為自己較其他行業人員幸福、快樂。

 

擁有創意的人,對世間的人、事、物大抵都沒有標準答案的枷鎖,正因如此,他們的未來也就更加充滿無限的可能。創意讓人突破思想界限,看見不一樣的世界,在多變的時代中不斷進化,這正是創意的動人之處,也是美好生活的催化劑。

 

文: 鄺美貞

鄺美貞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學術統籌主任,專責視藝及珠寶設計課程,屢獲藝術教育及珠寶設計奬項;教學以外,亦從事珠寶設計,作品獲納入香港文化博物館館藏。

 

(原刊於立場新聞,2020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