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主要内容

专家撰文

返回

矛盾中找定位 反抗殖民剥削

2020年01月10日

"文学理论中的「后」思考,批判大众认同的文化观念,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常识」。例如,殖民主义一直向被殖民者灌输宗主国的价值观和思考模式,透过优越感和同化手段令他们日益疏离自身的本土文化,以致殖民者退去后,被殖民者在政经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仍受西方约定俗成的文化思想和传统价值体系所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当西方这套经营模式移植到东方时,两者在现实执行、持续运作、大众认受等各个层面上,必然有所落差,甚至产生许多矛盾(诸如民族意识、历史寻根、本土性等)。

 

后殖民主义正针对这种西方霸权,研究其遗绪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冲击,从差异与矛盾中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和文化认同,以反抗殖民者的无形操控和持续剥削。后殖民理论学者霍米巴巴Homi Bhabha指出后殖民文化就如楼梯一样,这是一个暧昧的过度空间,代表了流动、无家的状态,借以强调后殖民的混杂性(hybridity)和中间性(liminality ),再现文化差异的转译及价值转换的过程。至于学者史碧瓦克(Gayatri C. Spivak)的质问:「被压迫的底层能够发声吗?」则关心到由下而上的边缘发声、小写历史等问题,乃至这群被压迫底层的组合差异(包括不同部落的原居民、都市劳动平民等)及各自面对的现实生活情况。

 

以香港为例,周蕾《写在家国以外》中提到「香港的文化形态是驳杂的、充满异质的,同时又是兼收并蓄、多元化的。既包含中国传统模糊的轮廓,又同时具备外来或西化的养分。」准确概括了香港后殖民时期所再现的文化特色。而陈冠中小说《金都茶餐厅》主角「咸虾灿」的混杂身份,更隐喻了暧昧的后殖民港人身份认同。首先,「咸虾灿」是澳门用以贬低中葡混血儿的称呼,而故事中的「咸虾灿」是位「半唐番」,他的英裔父亲退休后不知所终,广东裔母亲于九七回归前已随改嫁的尼泊尔裔军官移民英国,人物本身已充满殖民主义色彩。他自己则拒认后父,留港自视为「九七后滞港英裔」,主观地向西方霸权靠拢,甚具后殖民的菁英身份认同。

 

小说以茶餐厅为题,展现了香港民间的本土情怀;然而,「发钱寒」老板破产令「Can Do金都茶餐厅」面临封铺危机,也寄寓港人港地在后殖时期所受的打压。面对茶餐厅的经营困局,主角陷于两难抉择:北上开新餐厅,还是留港救亡快将倒闭的茶餐厅?这正隐喻了当年港人面对后殖的困局。然而,主角认为:「如果茶餐厅都死,香港好快玩完」,在这文化认同的底线下,主角再三强调的can-do精神和小说结尾「Do 唔Do 先?」的诘问,则鲜明而深刻地表现被压迫者的反抗与坚持。小说全文以广东话书写,中英夹杂,茶餐厅餐牌更全部附有中英对照,例如「羊腩煲叫mutton goulash,西多叫toast a la francaise 。问你服未?最出位系云吞唔叫wonton,叫Chinese ravioli」再现了香港多元混杂的文化和雅俗共赏的色彩,也反映了港人对西方霸权的反叛与留恋,充满戏谑和反讽。 (文学理论中的「后」思考之二)

 

文:郑瑞琴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高级讲师

隔星期五见报

(原刊于文汇报,2020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