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环球虚拟交流高峰论坛2025全球学者云集 推动培育互联世界未来领袖
2025年07月21日
(2025年7月21日,香港)香港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旗下的虚拟交流中心及研究事务处日前举办环球虚拟交流高峰论坛2025 (Global Virtual Exchange Summit 2025),以「赋能互联世界的未来领袖」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同步进行。是次论坛为学院50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吸引了来自52个国家及地区共937位学者、行政人员及业界专业人士注册参加。
环球虚拟交流高峰论坛旨在为国际高等教育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跨文化及跨学科的深度对话,推动创新研究成果与多方协作的解决方案,共同应对21世纪瞬息万变的全球挑战与机遇。今年论坛聚焦五大核心议题,包括︰(一)优质跨文化教育,培育具备未来就业能力的毕业生;(二)未来领袖的数码能力与人工智能素养;(三)从教学中建立全球公民意识;(四)虚拟交流促进公共卫生参与及可持续行动;(五)新世代跨文化产业参与。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钟志杰教授的致辞,为一连两天的论坛揭开序幕,他表示虚拟交流已成为促进包容、优质教育和有意义的跨文化交流的必要工具,而近期的全球性挑战带来的教训,凸显了打破地域和社会壁垒、连接全球学习者、教育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要性。他认为,虚拟交流不仅可以提升数码素养,更赋能参与者应对可持续性、健康和社会公平等关键议题,从而培养全球公民意识。 「透过虚拟联系,我们培养出知识渊博又富社会责任感的毕业生,为复杂而全球化的社会作出贡献。」
今年论坛邀来超过147位来自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知名学者及专家作为演讲嘉宾,涵盖教育、科技、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等多元领域,带来丰富而前瞻的观点与研究成果,助力培育具备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袖和全球公民。学院亦有幸邀请到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International Islamic University Malaysia)校长Osman Bakar教授及澳洲蒙纳许大学(Monash University)副校长Sarah McDonald教授作为开幕典礼主讲嘉宾。
Osman Bakar教授强调,在这个全球互联互通与跨文化交流前所未有的时代,赋能未来领导者的意义不仅在于数码和跨文化技能的培养,还必须注重塑造精神使命感与道德责任感。他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通过整合国际化线上协作学习(COIL),能培养以正义、信任与道德义务为根基的远见领袖,这不仅让学生做好作为全球公民的准备,更激励他们在互联世界中以同情心和诚信引领未来。」
Sarah McDonald教授则提出,高等教育若要真正为毕业生准备好迎接日益复杂的互联世界,必须提供超越传统的学生交流计划,将全球学习重新构想为变革性、全院校的承诺。她强调,「透过将跨文化理解、数码流畅度与全球视野融入课程及学生整体体验,才能赋予学生成为具备适应力和文化素养的领导者,随时迎接及塑造快速变化的世界。」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一直致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近年更作出多项举措推动国际虚拟交流。学院于2022年成立虚拟交流中心,积极为学生提供线上学术交流,以突破地域界限及进一步加强与海外教育机构的联系。中心已与日本关西大学、美国雪兰多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作为合作伙伴,亦会举办虚拟交流高峰论坛,推动国际教育界交流心得。目前中心平台已与24个国家的大学团队合作,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研讨会和论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虚拟交流中心详情,可浏览 本院网站。
环球虚拟交流高峰论坛的相片可于 http://scepr.hkbu.edu.hk/vesummit2025/ 下载。
图片说明:
Pic 1: 环球虚拟交流高峰论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同步进行,在开幕典礼上,浸大持续教育学院管理层与论坛统筹团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合照。
Pic 2: 钟志杰教授致辞为一连两天的论坛揭开序幕,并代表学院欢迎开幕典礼主讲嘉宾Osman Bakar教授。
Pic 3: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南玉博士感谢Sarah McDonald教授担任开幕典礼主讲嘉宾。
Pic 4: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研究事务处总监刘信信博士(右)及虚拟交流中心负责讲师袁慧仪女士(左),与远道而来的日本关西大学(Kansai University)全球教育创新推动机构副总监池田佳子教授(中)合照留念。
Pic 5: 英国格罗斯特郡大学(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高级讲师Alex Masardo博士在论坛上分享他的见解,参与者均积极投入专题演讲环节。
~完~
新闻查询
高级公关及传讯经理
文志英女士
电话:3411 5475 电邮:scepr@hkbu.edu.hk Facebook:HKBU SCE Instagram:HKBU.S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