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通讯
2025年7月份通讯
2025年07月30日
虚拟交流高峰论坛 探讨高等教育路向
培育互联世界未来领袖
在全球一体化下,学生不仅要学习学术知识,也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建立「全球公民」意识,增强自身竞争力。香港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SCE)旗下的虚拟交流中心(Virtual Exchange Centre,简称VEC)及研究事务处(Research Management Office,简称RMO)举办了环球虚拟交流高峰论坛2025(Global Virtual Exchange Summit 2025),作为50周年院庆活动之一,探讨如何培育互联世界的未来领袖。今期SCE Friends请来VEC负责讲师袁慧仪女士(Anna)讲解举办论坛的目的,以及直击论坛现场,报道与会学者对如何培育未来领袖的看法。
论坛提供交流平台 促进国际虚拟教育研究
锺志杰教授致辞,为一连两天的论坛揭开序幕,并代表学院欢迎
开幕典礼主讲嘉宾Osman Bakar教授。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南玉博士感谢Sarah McDonald教授担任
开幕典礼主讲嘉宾。
一连两天的环球虚拟交流高峰论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同步进行,吸引了来自52个国家及地区共937名学者、行政人员及业界专业人士註册参加,展现出高度的国际参与度;论坛更邀请了超过147位来自30多个国家的知名学者及专家担任演讲嘉宾。
被问及VEC与RMO举办论坛的初衷,Anna表示,学院希望透过论坛为国际虚拟教育研究提供交流平台,促进跨文化及跨学科的深度对话,推动创新研究成果与多方协作的解决方案,共同应对21世纪瞬息万变的全球挑战与机遇。论坛聚焦影响教育、产业发展及全球参与的关键议题,期望激发多元且具启发性的讨论,提供务实且前瞻的见解,助力培育具备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袖和全球公民。
院长锺志杰教授在论坛开幕典礼的致辞,便点出虚拟交流的重要性。他指虚拟交流已成为促进包容、优质教育和有意义的跨文化交流的必要工具,而近期全球性挑战带来的教训,凸显了打破地域和社会壁垒、连接全球学习者、教育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要性。他认为,虚拟交流不仅可以提升数码素养,更赋能参与者应对可持续性、健康和社会公平等关键议题,从而培养全球公民意识。「透过虚拟联繫,我们培养出知识渊博又富社会责任感的毕业生,为複杂而全球化的社会作出贡献。」
未来领袖须具备前瞻视野 建立全球公民意识
要培养具备前瞻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未来领袖,究竟高等教育界应该从哪些方向着手?Anna 指出,今年论坛以「赋能互联世界的未来领袖」为主题,聚焦五大议题探索方向,包括︰
- 优质跨文化教育,培育具备未来就业能力的毕业生;
- 未来领袖的数码能力与人工智能素养;
- 从教学中建立全球公民意识 ;
- 虚拟交流促进公共衞生参与及可持续行动;
- 新世代跨文化产业参与。
掌数码及跨文化技能 塑造精神使命感与道德责任感
浸大持续教育学院研究事务处总监刘信信博士(右)及
虚拟交流中心Anna(左),与远道而来的池田佳子教授(中)
合照留念。
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International Islamic University Malaysia)校长Osman Bakar教授担任开幕典礼主讲嘉宾之一,从精神和文化两方面,分享他对在互联世界中赋能未来领袖的看法。他强调,赋能未来领袖的意义不仅在於数码和跨文化技能的培养,还必须注重塑造精神使命感与道德责任感,并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通过整合国际化线上协作学习(COIL),能培养以正义、信任与道德义务为根基的远见领袖。」
另一位开幕典礼主讲嘉宾、澳洲蒙纳许大学(Monash University)副校长Sarah McDonald教授则从文化素养出发,提出重新思考高等教育中的全球学习,「高等教育若要真正为毕业生準备好迎接日益複杂的互联世界,必须提供超越传统的学生交流计划,将全球学习重新构想为变革性、全院校的承诺」。她强调,透过将跨文化理解、数码流畅度与全球视野融入课程及学生整体体验,才能赋予学生成为具备适应力和文化素养的领袖。
欧日专家倡高等教育界 推动加强课程针对性
英国格罗斯特郡大学(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高级讲师
Alex Masardo博士在论坛上分享他的见解,参与者均积极投入
专题演讲环节。
论坛期间,RMO主持了两场研讨会,主题分别为「连结环境、健康与可持续性解决方案」及「关於环境、健康和可持续性的批判性对话」,滙集国际顶尖学者,作出深入探讨。论坛亦举行了多场专题演讲环节,与会者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欧洲国际教育联盟(EAIE)副主席Tayyeb Shah 指出,加强课程的跨文化内容,以及推动虚拟国际化活动,被视为高等教育机构未来3至5年内必须更积极推动的优先事项,以达成国际化目标。日本关西大学全球教育创新推动机构副总监池田佳子教授认为,现时个人就业不仅依赖技术专长,更须具备以人为本的数码能力。「教育者如何设计出培养虚拟互动能力、数码同理心及团队合作的课程,对培训未来领袖尤其重要,这些技能会被全球僱主高度重视。」
虚拟交流中心简介虚拟交流中心(Virtual Exchange Centre)於2022年投入服务,当时面对全球疫情衝击,不受地域及防疫规限的虚拟交流活动因而蓬勃发展。SCE为突破地域界限及进一步加强与海外教育机构的联繫,便成立VEC ,积极为学生提供线上学术交流。
网上国际交流是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高效教学和学习方法。Anna指,VEC主要提供三种虚拟交流模式,当中国际化线上协作学习(COIL)是为期四周或以上的学术协作,学生与海外同学共同完成专题项目并获得评分。 Pre-COIL(国际化线上协作学习预备)为初步训练模式,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跨国学习方式,为正式的COIL课程作準备。课外虚拟交流活动则透过线上讲座、研讨会及论坛,与国际学生促进交流。
目前VEC平台已与24个国家的大学团队合作,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研讨会和论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事务处简介为系统化推进科研发展,SCE於2022年7月成立研究事务处(Research Management Office),为教学人员打造全方位的支援平台。
RMO目前专注三大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健康」、「教育与教学」及「数据分析与AI」,同时积极推动跨学科合作。「最新两个AI研究项目,团队由人文及语言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及护理学的教师和学生组成。项目分别探讨AI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研究AI对社交互动与情感连结的影响。」
RMO成立至今,已成功获得研究资助局(RGC)拨款超过1,300万港元,并相继设立「跨学科学术研究中心」及「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RMO累计获取各界研究资金总额逾4,500万港元,构建起可持续的学术生态系统。 |
考考你有奖遊戏
参加方法及条款:
- 请前往SCE之Facebook 或Instagram专页。
- 到2025年7月24日之帖文中提供的连结回答问题,完成遊戏步骤,并填写个人资料。(答案须於所示网页完成登记方为有效,Facebook或Instagram留言不计算在内。)
- 本学院将选出10位回答正确答案以及最特别的课程及原因的参加者,各可获得HK$50咖啡礼券乙张。学院之现职职员不能参加。
- 得奖结果将於2025年8月8日或之前於【7月有奖遊戏🎁:「诡」转迷宫】一帖公佈。本活动与Facebook没有任何关连,当中并没有得到Facebook任何方式的赞助、支持或管理。
- 参与者须同意完全放弃对 Facebook 追究责任的权利。
- 学院不会将此途径收集得来的个人资料作推广之用。如因Facebook系统问题导致资料遗失或混乱,学院将以上述网址纪录为準。
- 奖品会被安排尽快寄出,如有延误,敬请见谅。本学院对因此而引致之任何损失概不负责。
- 如有任何争议,学院保留最终决定权。
感谢大家踊跃参加【6月有奖遊戏🎁:神秘精选课程拼盘】! 恭喜以下的得奖者:
- Anna Cheng
- Ha Lam
- Kaho Chan
- Ly Nonstopeating
- Mandy Lee
- May Ng
- Peter Wong
- Savina Yi
- Soi Li
- 李珮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