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主要内容

专家撰文

返回

参考字形非正字 异体不是错别字

2020年06月20日

文字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字体则是文字符号的体式。不论中外文化,当中的文字皆经历了不少演变,才成为今天成熟的体系。以中国汉字为例,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及行书等几个发展阶段。字体的演变一般是缓慢和渐进的,新字体出现不代表旧的就要废除,而是要经过一段新旧并存的时间,才由新体代替旧体。可是这不代表旧体就此消灭,只是并不在社会通行而已。就像今天,我们仍很容易见到使用小篆的图章及书法作品。

 

小篆始于秦代,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政策之一。若我们细究当中汉字的结构,便可以发现,其实小篆当中有不少字形演变,已不能再按六书去区分(汉字字形构造方式传统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及转注)。至汉代,由篆书变成隶书,更是汉字形体的一大改变,可说是汉字形体的分水岭。基于追求书写的便捷,隶书打破了篆书的结构,渐趋简化;亦把篆书的弯曲笔画变为平直,书体失去篆书原有的图像意味。

 

与隶书同时于汉代社会使用的还有草书。草书在写法上不求每一笔画都清楚,粗具轮廓便可。由于草书的字体难以辨认,故发展到后来,少作为一般应用,而多作为具艺术价值的书法使用。

 

楷书是隶书进一步的简化,跟隶书相比,它的笔画更平直,结构更方正,写起来更便捷。故自汉末以后,楷书就取代了隶书,在社会上作为正式的书体应用,直至现在。

 

楷书通行后,又有一调和草书和楷书的字体,叫行书。行书以楷书为基础,加入一些草书的写法,书写比楷书快,但没草书潦草,所以从魏晋后成为书札手稿日常应用的字体。

 

总括而言,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是由繁至简,从隶书变为楷书、行书后,汉字的结构就没什么大的变化,虽然当中可能因为书写习惯或印刷方式的不同,而导致同一文字出现不同的符号体式(如异体字、俗体字及印刷体中有所谓的宋体、明体),但内里的结构都是大同小异,不影响大众阅读理解。

 

针对同一文字出现不同符号体式的情况,中国先于1955年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共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再于2013年颁布《通用规范汉字表》,成为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规范后。香港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按社会需要,研订了《常用字字形表》,并以此为依据,先后编订《小学常用字表》及《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

 

文:林嘉頴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

隔星期五见报

(原刊于文汇报,2020年6月5日)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