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ibuted Articles
你眼中的「小朋友」
09 SEP 2017
現今社會,不少家長都自以為很了解兒童心理,又自信有一套對待幼兒的獨特方法。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你眼中的「小朋友」是甚麼呢?以下有關「小朋友」的闡述,你認為哪個形容得最貼切? ( Morrison, 2009, p. 104-108 )
( A ) 只要經過訓練,兒童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表現得像成人一樣;
( B ) 人性本惡,因此兒童必須受嚴格監督及管控;
( C ) 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張白紙,性格特徵會受身處的環境及經驗影響;
( D ) 兒童就像一棵幼苗,一方面根據自然法則成長,另方面亦會受身處環境所影響;
( E ) 兒童是屬於父母或機構的財產,因此父母或機構對兒童擁有寬廣的權威;
( F ) 養育兒童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
( G ) 每名兒童都是一個獨立個體,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人生路向。
根據莫氏 ( Morrison, 2009 ) 的解釋,讓我結合非正式統計的選擇結果來分析一下:
( D ) 成長中的植物觀點 ( ~43% )
種植植物這觀點可以追溯到哲學家盧梭 ( Rousseau ) 和教育家福祿貝爾 ( Froebel ),他們認為幼兒就像一棵幼苗,而照顧者便是園丁。很多人都認同生物及環境的交互影響,對幼兒發展相當重要。
( C ) 白紙論觀點 ( ~34% )
英國哲學家洛克 ( Locke ) 主張,初生嬰兒猶如一張白紙。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幼兒生來是一無所知的,可是一些幼兒的自然反應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如果完全是白紙的話,幼兒肚餓時便會哭這與生俱來的本能又是甚麼呢?
( G ) 人權觀點 ( ~23% )
與成人一樣,幼兒也應享有他們的基本權利,例如遊戲、愉快學習和發表個人意見的權利等。其實自1990年9月起在20多個國家生效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亦十分鼓勵成人尊重幼兒的個人權利,然而就筆者所見,有此概念的人暫時不算多,明白又能言行一致的人,相信更少。
( A ) 小大人觀點 ( 0-5% )
大家是否曾經教導幼兒自行購買快餐或解決問題?當你常常要求幼兒像成年人般處事,他們便會產生要趕快成為小大人的心態,可是當他們力有不逮,幼兒能力與成人期望之間便很易出現落差,進而引發衝突。因此,建立幼兒自信心的同時也要細心留意他們的步伐,千萬不要揠苗助長,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 B ) 原罪論觀點 ( 0-5% )
就好像一些「人性本惡」的說法,成人假設了幼兒沒有自制能力,認為幼兒須受嚴格監督,並當服從和尊重成年人。這種較為守舊的看法,也許在上一代家長心目中根深柢固,幸而現在的家長多抱有相對開放的態度。
( E ) 財產觀點 ( 0-5% )
有些人亦認為,作為幼兒的「創造者」,他們有權勞動幼兒,同時也對子女有廣泛的權威和管轄權,因為幼兒就是父母的財產。筆者對這點絕對不認同。
( F ) 未來的投資觀點 ( 0-5% )
有否聽過「投資孩子=投資未來」這句口號?有些人覺得幼兒就是父母未來的財富。其實自中世紀以來,很多人已將養兒育女視為對未來的投資,就如一些父母不再工作又或者年紀大了必須退休時,他們便期望下一代能為他們提供各方面的支援。無可否認孝順是美德,然而該發自孩子內心,父母更不應把子女視為投資回報。
如何看待你眼中的「小朋友」其實是育兒的關鍵,就如我們努力研究人類行為一樣,因為信念影響行為,當然信念會因應不同因素而改變,再說如何教育幼兒並沒有一條100%正確的公式。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 Everyone is unique,正因為人是獨特的,我們必須以個別方法來對待不同的幼兒,尊重個別差異就是培育幼兒的成功要訣。
參考書目:
Morrison, G. S. ( 2009 ).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day ( 11th ed ).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earson.
文:潘芷盈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講師
(原刊於SCMP - Education Post Portal, 2017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