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ibuted Articles
讓藝術為你的生活加分
19 AUG 2019
藝術常給人定位於邊緣地帶,卻又時刻與我們的生活接軌。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充塞着各種各樣的美學問題,如產品的選擇、 住屋的佈置、服飾的配搭,以至食物的擺設…… 源源不絶的美感抉擇隨着高質素生活蜂擁而至, 假如沒有良好的審美能力,只追逐大眾媒體塑造的典型, 以集體喜好來取代個人意志,我們便會很易淹沒在庸俗的潮流之中。 因此對於藝術美感的培養與學習,可說是個人內在品味的長線投資。
分數時刻提醒我與學生的距離
可惜在現實生活中,推行藝術教育卻困難重重。 教育局排山倒海的教改宣傳,什麼「讓孩子愉快地學習」、「 讓學生發揮創意」、「學習不是求分數」等,儘管口號多麼響亮, 理念如何美好,可我在教學過程中, 卻深深感受到成績給學生帶來的負擔,「分數」 二字一再提醒我與學生的距離。我們的學生真的在愉快學習嗎? 有說要知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可從他的舌頭去評估他的健康; 要知一個男人的品味,可先看他的襪子;要窺探一個人的心術, 得看他的眼神。那麼,要知學生是否學習愉快,看的自然不止分數, 而是看他們能否帶着笑意離開課室。
美麗的圖畫 傷心的故事
一個六歲的女孩告訴我,她曾經畫過一個藍色的蘋果, 結果給駡了半天,因為她沒有畫出成人心目中的標準答案。 我們常不自覺著眼於作品的真實性, 令藝術課也淪為學生心目中一個博取高分的包袱, 讓學生失去了直言心事的能力,自此他們再沒有勇氣去天馬行空, 恐怕別人會嘲笑他們的天真。也許, 當我們慨嘆孩子的童真消失得太快時, 其實是他們的世故與偽裝被迫來得太早。
筆者記得自己平生第一幅人物速寫是在英國繪畫的, 雖然畫中出現了六隻手指,但教授仍拿着我的處女作誇讚不已, 他不執著於五隻手指的標準答案, 那正面與幽默的教學風格至今仍歷歷在目。
毫無個性的標準答案 塑造了不愛思考的觀眾
「一格格,學校的生活就是這樣有規律,像印模機, 每天生產着一樣的東西。然而小格子後來漸漸起了變化, 我從藝術中認識了顏色,自此忘記了黑白的呆板, 逃出了標準答案的框框,看見了別的世界。」 — 一名中四女生如是說。
我們的生活毫無選擇地受各式規則所捆綁, 規條不單侵佔了我們的生活空間,更不自覺進佔了我們的思想領域, 躲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形成牢不可破的集體意識, 讓我們的思想行為產生如格子般的模式。 這種集體意志取代了獨立思維,統一性取代了個別化; 而毫無個性的標準答案,就塑造了社會中不愛思考的觀眾。 要改變現狀,應先改變政策,還是要先改變人心呢?
藝術本質多變 塑造了動人的觀點
藝術本質多變,並沒有標準的答案, 且在相同的課題上鼓勵人抱持不同的觀點。 讓各種構想奔馳正是它動人之處,刻意把思想壓制於同一模式, 反而削弱了藝術的魅力。藝術是充滿各種想像力的幻想世界, 表達着人性中尚未被控制的潛能, 隨時可牽引個體進入人性嶄新的面貌。藝術提倡各自各精彩, 往往迴避模式化的範作,集體意志在藝術創作上從來都是行人止步。 藝術教師常常鼓勵學生爬出格子,在格子的裏裏外外尋找創意空間。 這些年來,我也確實見過不少學生在學習藝術的歷程上脫胎換骨。 在這條覓藝的道路可說從沒有冷場, 教師的責任就是為學生點燃創作的火種, 接納開放的精神是最好的助燃劑。
藝術是一種看得見的智慧,也是一種視覺的交流。 藝術教育的初衷並非培育藝術家, 而是要讓人有一雙觀察敏銳的眼睛,一張善於讚美的嘴巴, 藉此體會周遭世界的各種美態。在這個視覺資訊大量傾銷的年代, 儘管你並非從事藝術,似乎也不容否認, 視覺圖像與創意思維是我們認知世界與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媒介及方 法。藝術就在我們身邊,透過日常生活啓發我們的創意思考, 提升你我的審美情操,創造我們的生活體驗, 成為高質素生活的必備元素。 藝術並不是處於生活邊緣中可有可無的附屬品, 它能時刻為你我的生活加分。
文: 鄺美貞
鄺美貞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學術統籌主任,專責視藝及珠寶設計課程,屢獲藝術教育及珠寶設計奬項;教學以外,亦從事珠寶設計,作品獲納入香港文化博物館館藏。
(原刊於立場新聞,2019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