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心理學專業文憑及醫療輔導專業文憑課程兼職導師、
輔導心理學家陳曉洋

陳曉洋(Jackie)成為輔導心理學家至今接近12年,起初於美國唸商科的他本來與心理學沾不上邊,但卻因為一次感情經歷,令他萌生了攻讀心理學的念頭。「當年我與身在香港的女朋友分手後感到十分難過,甚至出現了抑鬱的徵狀,發現人生原來會有如此痛入心扉的體驗,促使我去了解人的心靈、想法、情緒以至行為。」

作為輔導心理學家,Jackie因經常接觸不同情緒狀態的病人,自己亦承受不少壓力,故此每次進行輔導後他都會花五分鐘打坐,藉以紓緩情緒。他指出曾有一位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病人,時常需要他高度關注:「那位病人會『奪命追魂whatsapp』我,亦曾經凌晨致電給我尋求安慰。初入行時我不知道怎樣應付,但後來我慢慢掌握到如何處理他們的情緒。我會和這些病人設下界線,讓他們知道我一直在這裡,但不可以時時刻刻依賴我,從而訓練他們的情感獨立。」有時候,他得悉病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動輒生朋友的氣和絕交,也會感到很無奈,可是他依然盡力透過心理輔導提高病人的自我洞察意識,重整他們失衡的世界。

Jackie曾幫助許多病人度過難關,但亦有「能醫不自醫」的時候。「我曾經容許一位病人隨時找我而我會馬上回覆,甚至讓對方愈來愈依賴我,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後來我在臨床督導的協助和分析下,發現自己陷入了『情感轉移』(countertransference) 的困局——這位病人酷似一位從前被我傷害過的朋友,因此我潛意識中希望作出彌補及贖罪,所以便對之特別關顧。」他認為「情感轉移」是心理學家遇到最大的困難之一,因此必須有一位臨床督導,以免陷入盲點。

雖然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但Jackie卻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我相信沒有一種人際關係能像心理學家和病人般,如此深入及赤裸地交流想法。我們和一般醫生診症不同,不是病好了,關係便斷了;而是一直和病人維持連繫。有位病人康復七、八年後再來找我,我也清晰記得關於他的種種事情。能對每一個病人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為我和他們曾經共同走過人生一些重要的路程。」被問到哪個個案帶來最大滿足感時,他直言所有個案無一例外:「只要你真心關懷一個人,能幫到他便會深感滿足。」

除了進行臨床心理輔導,Jackie亦從事教育工作。他現於浸大持續教育學院擔任兼職導師,教授應用心理學專業文憑和醫療輔導專業文憑課程。他坦言修讀心理學課程的學員,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或親友一些刻骨銘心的經歷。他就試過發現幾個同學患有創傷後遺症,於是下課後主動接觸對方,並幫助轉介他們到相關機構。

他寄語有志成為心理學家的人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這條路並不易走,最難掌握的不是書本上的知識和理論,而是如何培養個人的同理心及深度洞察能力。」他更指出心理學家因關愛大部分病人,內心往往承受很大的壓力。因此他以《寧靜禱文》(The Serenity Prayer)作為他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座右銘:「願上天給我一顆寧靜的心,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願上天給我信心和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事;願上天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他期望將來能繼續利用自己的專業,幫助心理和精神健康上有需要的人。



(2017年7月)

返回